我市持续深化医药改革
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
然非神气与天通,乃立乎忠信,存心养性以事天耳(《性理精义》卷九)。对越在先秦仅在《诗经》中出现一次,在汉代也似仅在班固《典引》中出现对越天地一词,而到了魏晋隋唐时期,对越神体对越天休对越三才对越乾元等词组纷纷出现。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里虽然认为对越即对扬,但没有把对解释为答,而是训为向。(22)因此,我们今天对儒家文化的重新理解,要注意儒家宗教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把儒家完全说成是道德教化,否定或忽视其宗教性的一面,是不够准确的。(15)事天之说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诗》《书》多假‘越为‘粤①。
(《诗缉》卷三十二)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阐述王念孙的观点:对越犹对扬,言对扬文武在天之神也。当然,程子这里也不是刻意要解释《诗经》,他是用了《诗经》对越在天来借题发挥其哲学思想。然而,从哲学话语创新的角度看,它的经典意义更在于,诠解《庄子》的过程同时也是建构一个有别于《庄子》的卓越思想体系的过程。
(31) 郭象否定无,但《庄子》又确确实实在很多地方明明白白强调无,这是郭象必须面对的矛盾。《齐物论》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乃是我与万物之间界限消泯、合而为一的存在体验。同时主张,解读《庄子》需要与之相应的诠释策略,那就是忘言寻旨,超越语言表达以把握作者原意,所谓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④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⑤。) (16)(19)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64、81页。
(33)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⑨如果与精神修炼相牵连,刘笑敢所讲的万物大致相当于郭象在人的意义上使用的物。
哲学家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回应时代问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理论与现实及德性之间的互动,实现述而作与作而为的统一。无生无死,无可无不可。理论与方法作用于德性,亦是一种为。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
在经典阐发的过程中实施哲学话语创新,旧语汇之安顿和新语汇之开发往往相辅相成。这层意思与《大宗师注》相当。篇名齐物论解为论齐同万物,还是解为齐同物论,抑或二解并行不悖,历来众说纷纭。经典阐发是创造性地朝着诠释者特定的哲学方向忠实地阐发经典的义理潜能,由此创建新的思想体系。
注释: ①参见刘笑敢:《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兼论郭象〈庄子注〉之诠释方法》,《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第6-14页。我之未得,又不能为得也。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哲学家诠释、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回应时代问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理论与现实及德性之间的互动,实现述而作与为而作的统一。
这正是郭象玄同万物的思路:物皆自是,故无非是。‘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也。(23)(36)(37)郭象:《秋水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88、588、588页。⑦参见刘笑敢:《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在《知北游》中,冉求问孔子:未有天地,可知邪?这是追问宇宙的起源。
我们应该消解这一发问本身,摆脱无(未有天地)之幻相的纠缠,承认这个宇宙一直存在着。⑩笔者以为,二解可以并存。
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安顿旧语汇,郭象运用足性等新概念对齐物逍遥重新加以诠释,我们已经可以觉察到足性与齐物逍遥在用法上的微妙差异:足性是解释工具,齐物逍遥是被解释的概念。
《庄子》讲逍遥,郭象也讲逍遥,但二者之间颇有差异。(杨国荣:《〈齐物论〉释义》) (12)(13)(14)(21)(33)(38)(41)郭象:《齐物论注》,载郭庆藩。
③郭象:《山木注》,载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699页。与之相似,无有时也成为宇宙论意义上的起点与创始点。怀疑论因存疑态度而无所断定,而相对论则有所断定,因而是一种独断论。在郭象那里,我们可以初步观察到与阐发相关的两个要点。
二、对逍遥与齐物的阐发 我们进一步观察郭象如何阐发逍遥与齐物。(27)(28)(29)王弼:《论语释疑》,载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第624、624页。
从我们关注的问题来看,这正意味着:郭象朝着的自己的哲学方向(足性)阐发《庄子》逍遥的义理潜能。(17)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第97页。
我们不妨剖析这样的内在机理,并尝试探究它对于哲学话语创新的启发。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37)这便由物足其性的事实描述引申出物当尽其性、任其性的规范要求了。而新话语体系需要包含一系列相互支撑新的语汇。又如《至乐》以气化齐同生死,否认二者之间存在质的差别: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
每一瞬间都是自足其性,每一刹那瞬间都有其不可替代且自足的价值。郭象注《知北游》,便明言生与死各自成体独化而足(16)。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39)沈青松(Vincent Shen)将此句译为:"That which is excellent is the self-transformation.As to the working of mutual accommodation,it is never as superb as the achievement of self-transformation."并由此论证相因不如独化重要(参见Vincent Shen."From Interpretation to Construction:Guo Xiang's Ontological Individualism",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0:S(2013),p.180)。
现有的诠释学理论关注理解与解释,但对于阐发还缺乏专题讨论。(11)杨国荣认为:在庄子看来,超越是非,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否定另一种观点,如果这样,依然会陷于类似儒墨之间的‘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